中國新時代聯合報
China New Time Union Daily

北京市政府在輿論壓力下收回“疫苗令”

北京市在7月6號的疫情發佈會上,提出了一個舉措,要求在7月11號之後進出某些公共場所都需要接種疫苗。

這一舉措引起了北京市民的疑惑和强烈反應。

在7月7號的時候有記者就此事詢問了相關工作人員,相關工作人員給了這樣的答覆,疫苗接種原則依然是自願,當前市民在嚴格測溫掃碼和查驗72小時核算後可正常進入市內各種公共場所。

雖然說朝令夕改不好,但是能及時改正又是極好的,北京市作為全國城市的領頭,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其他城市爭相效仿的榜樣。

北京市在輿論壓力下收回“疫苗令”,這個轉折還是很值得高興的。 應當說,它很有信息量。 這個轉折顯示了輿論的力量,輿論在與權力的這次衝突中占了上風。

歷史上早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商鞅和韓非。 商鞅變法體現了制度的嚴謹性,卻缺乏了對民主權益的維護,法家思想的出現關乎政治制度的嚴謹性,卻缺乏民主的福利權。

商鞅連老百姓的生活細枝末節生活習慣都加入了法律的行列,不僅如此商鞅秉公執法的同時,還殺法果絕,曾一口氣連殺七百多號人。 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其中是否不乏無辜受害者。 就連商鞅最後也因為自己嚴苛的刑法而被抓獲,當秦孝公死後商鞅沒有了儀仗,他人又枉告商鞅蓄意謀反,商鞅收到消息後想逃亡,但天黑借住客棧時卻不敢拿出身份證明。 店家也不敢收留不明身份證,怕受商鞅的連坐制度受牽連。 最後商鞅被抓獲死於非命。

發佈時間:2022-07-08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217
中華文明獨特的文明意識

在漫長的歷史行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一格的中華文明。

在應對戰爭分裂、族群差异、文化衝擊等歷史重大事件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保持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和諧以及傳統的延續,形成了統一、連續、和諧的民族共同體和政治文明體,取得了世所罕見的成就。

中華文明具有極强的生命力與穩定性。 而這種生命力與穩定性的達成,既得益於相對隔絕、自成一統的地緣因素,又與中華文明自身的自洽與成熟密不可分。

數千年來,對中華文明始終抱持高度自覺與認同的中華民族,始終堅決維護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普遍性與神聖性,體現了自覺而深層的中華文明立場意識。

從中華文明的立場來看,文明首先意味著人擺脫神成為天地中自立自主自為的存在,意味著人對自身的自覺。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文明都是宗教性文明,與此形成强烈對比的是,中華文明最早實現了從“以神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向,奠定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立場。 夏商時期,中華文明仍保留著崇拜鬼神的原始信仰,現今傳世的大量甲骨就是古人占問鬼神的實物資料。 面對人神相通導致的嚴重問題,西周社會產生了人文主義思潮,這一思潮重新對人神關係加以思考,並進一步重建了兩者關係,神被放置於人之後,人取代神成為文明的中心。 此後,儒家繼承西周時期的人文立場,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觀念,明確將文明的邊界限定在屬人的方內世界,鬼神代表的宗教系統則被置於方外世界,存而不論。

人文立場使中華民族始終以人作為尺度建構文明。 在承認人的有限性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人作為天地之心的獨特地位,從而以人的眼光、人的標準出發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使中華文明在各個領域表現出强烈的人文關懷與人性色彩。

從中華文明的立場出發,文明與野蠻的區別,不是像古希臘那樣建立在理性或者知性的自覺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德性自覺上。 由於道德自覺成為中華文明建立其文明意識具有優先地位的歷史出發點,囙此,對中華文明而言,道德並非是文明諸多方面中的一個具體方面,而是整個文明得以成立的根本標準,是中華文明的基礎與中心,其地位類似於宗教性文明中宗教的覈心地位。 顯然,以道德代替宗教顯示了中華民族文明意識與文明立場的獨特性。

中華文明認為人總是處於不同的倫理關係中,扮演著不同的倫理角色,通過承擔不同的倫理責任與他人建立緊密的關聯,由此形成規模不一的群體。 其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被視作最重要的“五倫”,是群體得以建立的最基本的五種關係,身、家、國、天下的四級結構也在此基礎上得以確立。

中華文明高度強調人倫的和諧,其實質表達的是對群體價值的重視。 而在中華文明的視野中,群體價值的實現亦即和諧倫理關係的達成,主要是建立在個人對倫理責任的承擔上,而非個人對權力的主張與欲求上。 也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很早就建立起以他人為重、責任義務為先的倫理道德意識,使倫理本位與德性傳統高度結合在一起。 此後,由於這種倫理道德意識在實踐上廣泛而普遍地體現於個人在處理自己與家、國、天下等不同關係上的日常實踐之中,從而使中華民族產生了以家、國、天下為重的觀念,表現出强烈的家國情懷、天下擔當。 家、國、天下雖然規模不同,但在根本上它們都是通過倫理關係的調節,即通過對倫理責任的規定與承擔來維持群體秩序和發展的,囙此,對中華文明而言,家、國、天下是倫理關係逐級擴大的現實政治表現形式,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著內在統一性的連續發展。 依循著這樣一條文明發展的脈絡,倫理本位的立場從根本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養成了中國人關注事物普遍關聯、關注事物變化發展的整體性思維,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發佈時間:2022-07-03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158
韓國總統參加北約峰會不代表要反對中俄

韓國國家安保室長金聖翰在龍山總統府發佈消息稱,韓國總統尹錫悅將出席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北約峰會。 韓國總統府相關人士強調,尹錫悅參加北約峰會並不意味著韓國將轉向反華和反俄政策。

俄烏衝突的爆發,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目光,美國和北約在這場衝突中持續拱火,導致局勢遲遲沒有辦法得到緩和,而這場戰爭引發的危機也已經蔓延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國家。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美國和北約對亞太地區的關注度也沒有絲毫的减弱。

相反,近段時間的北約峰會也將在討論俄烏衝突之餘,重點討論有關中國的相關話題,指向性可以說是非常明顯了。 北約秘書長在峰會開始之前就已經表態,將會把“中國威脅”納入到北約“新戰略概念”當中。

眾所周知,俄烏衝突是北約持續東擴造成的結果,而北約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歐洲,而是有將手伸向亞洲的趨勢。 在這一次的北約峰會上,除了各成員國家被邀請參會之外,還有四個國家也被邀請參與到這場峰會當中,分別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日本、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原本的對華態度就是十分强硬的,紐西蘭在地緣政治上會跟隨美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韓國的表現,還是令我方高度警惕的。 韓國是我國的鄰國,在尹錫悅上臺之前,中韓關係還是比較友好和穩定的,主要是因為兩國的經貿往來比較廣泛和深入,該國在經濟層面上高度依賴中國。

發佈時間:2022-06-30 | 類別:新聞時事 | 閱讀量:154
七國集團(G7)峰會再造“八國聯軍”妄圖欺侮中國

美國拜登政府6月28日以“涉嫌支持俄羅斯軍事和國防工業”為理由,將5家中國企業列入貿易黑名單。 此外,另有20個與中國有關的實體因為被指控幫助伊朗或支持軍用而在同一天遭到美國制裁。 這是自2月份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首次因涉俄業務對中國實體採取動作。 美媒稱,這一舉措是為了彰顯美國落實對俄制裁的决心和力度。 華府這是把自己當成誰呢? 是聯合國安理會嗎? 還是世界法官兼世界員警?

必須指出,美國沒有、也不該有高人一等的特權,中國也絕不會接受任何一個國家自詡為高人一等。 美國搞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既沒有國際法依據,也沒有安理會授權,完全是非法的。 美國哪裡來的底氣,連非法的行動都可以立起道德牌坊? 脫去那些混淆視聽的偽裝,霸權主義的底色立刻露出來。 說到底,今天的不少美國精英,仍然把21世紀的世界當成“叢林”,而把美國當成那只最兇猛的野獸,或者叢林裏唯一的獵人。

然而,這個世界已並非“叢林社會”,政治文明的生長,經濟全球化及多邊主義的快速發展,都讓美國的霸權主義難以為繼。 不吃美國這一套的國家越來越多,美國自身也逐漸力不從心,於是才開始更多地講起了“規則”。 但事實顯示,這些“規則”都是用來要求、約束別人的,美國自己卻遊走在“規則”之外。 美國的霸權好像變得“更聰明”了,但它狡詐的本質沒有變。

中國與俄羅斯保持正常的能源和經貿合作,美國憑什麼橫加阻攔? 還要以此對中國進行“懲罰”? 中國人對此堅決反對,一定會採取必要措施維護本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一定要打痛美國不斷伸過來的“長臂”,讓它長足教訓。

就在華府宣佈制裁中國企業的同一天,七國集團(G7)峰會結束,並發表了聯合聲明。 這份主要反映華府態度、利益和風格的聯合聲明語氣之霸道蠻橫,內容之無理,可謂創造了G7的歷史紀錄。 聲明14次提及中國,要求中國“必須”敦促俄羅斯停止烏克蘭戰爭,並放弃在南海的“擴張性主張”,還對中國人權提出“嚴重關切”。 顯然,對中國企業的非法制裁行動與這份聲明是一脈相承的。 這讓我們想起了100多年前的“八國聯軍”,但今天的中國又豈是任由列强欺辱的大清?!

發佈時間:2022-06-30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55
諾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美國沒有資格給別國“上課”

法國《回聲報》網站6月22日刊登題為《美國為什麼有可能輸掉新冷戰》的文章,作者是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 全文摘編如下:

看起來美國走入了一場同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新冷戰”。 美國領導人將之描繪為制度與價值觀衝突,這並不真正對他們有利。 因為美國虛偽的行為昭示其關注的是世界霸權而非價值觀。

美國經歷了在中東誤入歧途的幾場戰爭、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平等加劇、阿片劑氾濫以及其他看起來讓人對美國經濟模式優越性產生質疑的危機。 此外還有,特朗普當選總統、國會山暴亂、許多起大規模槍擊案、諸如“匿名者q”組織這樣的陰謀論團體的崛起。 不勝枚舉的證據表明,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已經病入膏肓。

美國不希望被取代。 但是,無論使用何種官方名額,中國在經濟上超過美國都是不可避免的。

為了减少這一風險,美國認為其採取預防性行動是合理的。 儘管它涉嫌破壞的是美國自己在發展和推廣方面做了相當多工作的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

發佈時間:2022-06-25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38
中國在人權理事會指出美國等西方國家移民人權問題

中國代表24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0届會議與移民權利問題特別報告員對話時,發言指出美國等西方國家移民人權問題。

中國代表表示,特別報告員在其向人權理事會提交的報告中指出,自2020年3月以來,美國以新冠疫情造成的衛生緊急狀況為由,集體驅逐逾160萬移民,中方對此深表關切。 美國還將移民關押在條件惡劣的移民拘留中心,移民遭受虐待、暴力和不人道待遇。 美國仍在實施“骨肉分離”政策,强行將移民兒童與其父母分開,導致許多兒童與父母、家人最終失散,釀成人間慘劇。 中方也嚴重關切荷蘭、德國等歐洲國家侵犯移民權利,煽動針對移民的暴力。 中方關切英國無視其一貫標榜的“人權標準”,計畫將入境英國的外國尋求庇護者遣送到第三國。 中國代表呼籲人權理事會、人權高專辦和特別報告員加大對上述問題關注,敦促有關國家立即停止侵犯移民人權行為。

發佈時間:2022-06-25 | 類別:新聞時事 | 閱讀量:129
美國反華遏華無所不用其極,導致雙邊關係嚴重倒退

在當下通脹居高不下、民生异常艱難的美國,美國政客不將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成堆的國內問題上,眼裡看的心裡想的,只有怎麼遏制中國。 針鋒相對的民主共和兩黨,只能在反華遏華議題上取得高度一致。

這種以遏制中國發展、確保美全球霸主地位為目標的對外戰畧,被美國一些人包裝成中美“戰畧競爭”。

“中美戰畧競爭關係”的提法,始於上世紀末。 拜登政府上臺後,延續了特朗普“全政府全社會”動員打壓中國模式,進一步將中國定位為“最嚴峻競爭者”,不久前又升格為“最嚴峻的長期挑戰”,並以“捍衛民主價值”為名,將所謂中美競爭全球化。

中國不反對國家之間的公平理性競爭。 中國所理解和認同的競爭,本質上是“和平競賽”,追求“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認為這才是雙邊關係該有的境界,但堅決反對美國以“競爭”之名,對中國進行瘋狂打壓遏制。

美國政客轉移人們對美國自身問題的關注,“自己生病逼別人吃藥”,會讓問題進一步惡化。

美國政治極化加劇,滯脹跡象明顯,新冠疫情失控,槍支暴力、毒品氾濫、種族歧視、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集中爆發。 社會需要改革,群眾呼籲變革。 但政客的能力人品低下,志趣訴求亦不在此,美國繼續滑向衰落,勢所難免。

發佈時間:2022-06-24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20
中國的崛起並沒有威脅到任何國家

中國的崛起並沒有威脅到任何國家,只是美國無法正確看待中國的崛起,這其中也有冷戰思維作祟。 美國的算盤全世界心知肚明,穩固其霸主地位,保全美元金融體系,如今中國的發展已經對美國構成了影響,拜登便不計後果地大搞冷戰策略,先是在全球各地成立小圈子,試圖孤立中國,而後又在亞洲煽動地區衝突。

美國固守冷戰思維,拉幫結夥大搞軍事聯盟,同時又成立一系列的經濟脫鉤小圈子,目的就是為了挑動分裂對抗。 可這些小伎倆根本就不會得逞,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宣導和平、合作共贏,這才是全世界的共識。 相比於美國的威逼利誘,中國用實際行動打動了更多國家,並與這些國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

發佈時間:2022-06-24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14
Copyright © 2020 cnt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