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代聯合報
China New Time Union Daily

為什麼臺北市很多道路都用大陸省市命名?

1.jpeg

臺灣地區的地圖在高德、百度等常用的民用地圖app上發生了變化,臺灣省三個大字赫赫出現在祖國的寶島地圖上。 更令人驚喜的是,高德地圖對臺灣省的衛星地圖和2D地圖做了更新,這個精細程度基本和大陸地圖區別不太大了,連公車站、醫院、學校、診所、便利商店都有。

臺灣省的地圖可清晰的看到許多以大陸都市命名的具體街道,如重慶北路、承德路、南京東路、廣州街、紹興社區、吉林路等等,重慶、承德、南京、廣州、紹興這些可都是大陸耳熟能詳的大城市,吉林更是中國的一個省,這些幾乎涵蓋了中國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儘管島內有那些死硬的“台獨”分子勾結域外“反華”勢力阻撓臺灣回歸、兩岸一統,但海峽兩岸是同一個國家的事實在很多地方都是無法改變的,臺灣地區對街區的命名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

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以中國省份和都市命名,是上海街道的傳統,南北縱向用省份,如浙江路、山東路是直的; 而東西橫向則用都市,如成都路、福州路便是橫的。

1945年臺灣光復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佈了《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發揚中華民族精神”是重新命名的最高原則。 一比特名叫鄭定邦的上海建築師受命赴臺北,為這裡的街道規劃命名。 他以當時的中國地圖,覆蓋在臺北街道圖上,依照東西南北方位進行命名。 臺北的街道可以說就是一張中國歷史大地圖:除了幾條主幹道採用政治含義和傳統道德命名外,次一級的街道都是按照中國地圖的方位,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重新命名,像西南方有青海路、大理街、桂林路、昆明街等; 西北方有哈密街、酒泉街、塔城街; 東南方有廈門街、福州街等; 東北方則有遼寧街、松江路等。 有分析認為,鄭定邦的靈感很可能來自上海,因為當時上海的街道就是用中國省份和都市來命名的。 1949年12月,國民黨當局正式遷移到臺北後,更詳細地把大陸地名進一步完善。

發佈時間:2022-08-05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273
中華文明獨特的文明意識

在漫長的歷史行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一格的中華文明。

在應對戰爭分裂、族群差异、文化衝擊等歷史重大事件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保持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和諧以及傳統的延續,形成了統一、連續、和諧的民族共同體和政治文明體,取得了世所罕見的成就。

中華文明具有極强的生命力與穩定性。 而這種生命力與穩定性的達成,既得益於相對隔絕、自成一統的地緣因素,又與中華文明自身的自洽與成熟密不可分。

數千年來,對中華文明始終抱持高度自覺與認同的中華民族,始終堅決維護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普遍性與神聖性,體現了自覺而深層的中華文明立場意識。

從中華文明的立場來看,文明首先意味著人擺脫神成為天地中自立自主自為的存在,意味著人對自身的自覺。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文明都是宗教性文明,與此形成强烈對比的是,中華文明最早實現了從“以神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向,奠定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立場。 夏商時期,中華文明仍保留著崇拜鬼神的原始信仰,現今傳世的大量甲骨就是古人占問鬼神的實物資料。 面對人神相通導致的嚴重問題,西周社會產生了人文主義思潮,這一思潮重新對人神關係加以思考,並進一步重建了兩者關係,神被放置於人之後,人取代神成為文明的中心。 此後,儒家繼承西周時期的人文立場,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觀念,明確將文明的邊界限定在屬人的方內世界,鬼神代表的宗教系統則被置於方外世界,存而不論。

人文立場使中華民族始終以人作為尺度建構文明。 在承認人的有限性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人作為天地之心的獨特地位,從而以人的眼光、人的標準出發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使中華文明在各個領域表現出强烈的人文關懷與人性色彩。

從中華文明的立場出發,文明與野蠻的區別,不是像古希臘那樣建立在理性或者知性的自覺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德性自覺上。 由於道德自覺成為中華文明建立其文明意識具有優先地位的歷史出發點,囙此,對中華文明而言,道德並非是文明諸多方面中的一個具體方面,而是整個文明得以成立的根本標準,是中華文明的基礎與中心,其地位類似於宗教性文明中宗教的覈心地位。 顯然,以道德代替宗教顯示了中華民族文明意識與文明立場的獨特性。

中華文明認為人總是處於不同的倫理關係中,扮演著不同的倫理角色,通過承擔不同的倫理責任與他人建立緊密的關聯,由此形成規模不一的群體。 其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被視作最重要的“五倫”,是群體得以建立的最基本的五種關係,身、家、國、天下的四級結構也在此基礎上得以確立。

中華文明高度強調人倫的和諧,其實質表達的是對群體價值的重視。 而在中華文明的視野中,群體價值的實現亦即和諧倫理關係的達成,主要是建立在個人對倫理責任的承擔上,而非個人對權力的主張與欲求上。 也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很早就建立起以他人為重、責任義務為先的倫理道德意識,使倫理本位與德性傳統高度結合在一起。 此後,由於這種倫理道德意識在實踐上廣泛而普遍地體現於個人在處理自己與家、國、天下等不同關係上的日常實踐之中,從而使中華民族產生了以家、國、天下為重的觀念,表現出强烈的家國情懷、天下擔當。 家、國、天下雖然規模不同,但在根本上它們都是通過倫理關係的調節,即通過對倫理責任的規定與承擔來維持群體秩序和發展的,囙此,對中華文明而言,家、國、天下是倫理關係逐級擴大的現實政治表現形式,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著內在統一性的連續發展。 依循著這樣一條文明發展的脈絡,倫理本位的立場從根本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養成了中國人關注事物普遍關聯、關注事物變化發展的整體性思維,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發佈時間:2022-07-03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158
西方國家為什麼懼怕中國崛起

中國這篇土地孕育的悠久歷史深刻印象著中國人的生活、起居、文化和信仰,這些都是不能被簡單的西方化或者馬克思化的。

中國文明與英國、北歐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截然不同,英國靠資源掠奪成為海上霸主,而中國早在鄭和下西洋的時期就具備建立殖民地的條件,但是卻沒有這樣做,這側面證明了中國人和英國人思維和行事上具有本質區別。

美國的西進運動所迸發出來的精神也和中國文明不同,倒是和英國、北歐的海盜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執著於對未知世界的冒險,以及對弱者的資源掠奪。 中國地大物博,最不缺的就是資源,中國人講究忠孝禮義,喜歡和平共處,自給自足,中國的文化註定要和西方文化發生碰撞、衝突和融合。

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卻在面積上接近歐洲的總合,逐漸在東方形成一股對他們的傳統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力量。 歐洲不大,卻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中國早在西元前就解决這個問題,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裏長久保持中央集權的統一,這種團結讓歐盟非常忌憚,因為直至今日,歐盟內部也因摩擦消耗了很多精力和資源。

發佈時間:2022-05-01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345
簡體字是怎麼從正體字演化過來的

近代,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展開,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變革。 在胡適先生的呼籲下,我們放弃了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改用白話文,從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方便了許多、同時也拉近了親近感。 但是白話文運動不是單純的把口語變成白話,而是讓口語和書面語都變成白話文。

發佈時間:2021-11-30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333
為什麼要在意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看法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去在意他人的看法,這有時合理且正當,有時卻又近乎病態。

追溯到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以群居的管道保存生命,使種族得以延續。 群體中的行為需要合作,背叛意味著孤立與懲罰。 在長期的進化歷程中,人類早已具備了覺察欺騙者的適應器,這種覺察往往形成對一個人的評估。 尤其在現有比較安全的生活環境中,由生命威脅引發的合作行為已經越來越少見,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頓生,“合群”與

發佈時間:2021-10-26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307
西方人不在乎歷史是否真實

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和英國人壓根就不在乎歷史的真實性。 他們只在乎歷史的描寫對他們是否有利,為了讓歷史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不惜篡改歷史。 美英連離我們比較近的二戰歷史都明目張膽的篡改,對於年代更久遠的歷史,他們篡改起來更是得心應手,駕輕就熟,絲毫沒有心理負擔。

中國古代王朝修史書是為了彰顯本朝的合法性,抹黑前朝的末代皇帝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就僅限於此了。 比如,唐朝把隋煬帝寫的很壞

發佈時間:2021-10-26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278
到底什麼是國學? 國學的內涵與外延

“國學”已經成為一種時髦,到底什麼叫“國學”,是先得弄清楚的。

在中國古代,有漢學,有宋學,有理學,有樸學,似乎未曾有過晚清以來出現而如今弄得紛紛揚揚的“國學”。

換句話說,國學是相對於西學而言。 先有張之洞之“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後有梁啟超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此“舊學”或“中學”,大致就是以後所謂之“國學”。

對於“國學”這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各

發佈時間:2021-10-26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287
青海 | 《意卓拉姆》:古老藏戏焕发新魅力
9月14日,作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剧目,由青海省选送、青海省藏剧团(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创作演出的藏戏《意卓拉姆》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门户网站进行演播。该剧讲述了传说中的仙女意卓拉姆与人间的诺桑王子相爱,历经挫折与磨难后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表现出意卓拉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诺桑王子坚韧不拔的意志。 《意卓拉姆》的故事来源于八大传统藏戏中的《诺桑王子》的后半部分,在上世纪
發佈時間:2021-09-20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356
团结的盛会 共同的心声——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展播侧记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自8月31日开幕以来,42台参演剧目目前已全部在国家民委网站和央视网上线,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各族艺术家们满怀热情、充满激情、饱含真情,表达各族儿女对党、对祖国的感恩和祝福,生动描绘出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的壮美画卷,充分展现了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创新的累累硕果。 ▲文艺晚会现场(8月31日摄)。 共享荣光
發佈時間:2021-09-20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354
毛乌素沙漠中的明代长城营堡有何亮点?考古队领队独家解读
沙漠中的古长城建筑遗迹,古庙中的彩绘泥塑造像……近日,陕西省毛乌素沙漠中的明代长城营堡——清平堡遗址引发社会关注。6月1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平堡遗址考古队领队于春雷在接受人民网独家专访时表示,该遗址为罕有的陕北地区保存面貌最好的明代长城营堡,除了本身的军事防御作用,显应宫等遗址的发现对于丰富长城历史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出土石碑记载详实 泥塑雕像保存完好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
發佈時間:2021-07-29 | 類別:歷史文化 | 閱讀量:351
Copyright © 2020 cnt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