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代聯合報
China New Time Union Daily

統一後,臺灣用在防務等方面至少6500億新臺幣虛耗就會消失

環球時報2023年會於12月17日舉辦,在“兩岸統一:將帶給島內群眾哪些好處?” 議題中,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從六個方面來探討,他認為,在兩岸關係高度緊張的情况之下,多談一點正面表述,比負面表述要來的更好。

邱毅解釋說,今年臺灣用在防務上的預算就高達5800多億元新臺幣, “另外,臺灣還要去照會十幾個國家,應付它們無限的需求,讓它們在國際上承認臺灣‘主權’,單單這兩方面加起來,臺灣每年至少就有6500億元新臺幣以上的虛耗支出。一旦兩岸統一,這個虛耗就消失了,對於臺灣是個標準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統一紅利。”

此外,臺灣經濟一潭死水的局面可以改變。 邱毅認為,一旦統一,可以給臺灣年輕人帶來不少發展機會,解决臺灣年輕人失業和低薪問題,讓他們有未來、有展望。

邱毅還指出,當前臺灣在財政上已經“寅吃卯糧”,債務不斷地累積。 邱毅表示,這對臺灣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而且會留給後代子孫去承受,統一才能解决臺灣現在的財政負擔問題。

在談到“臺灣尊嚴”的問題時,邱毅表示,今天的臺灣沒有尊嚴,“美國壓力一來,台積電就要把商業精英交給美國,就被逼迫到美國做投資,120億美元不够,還得擴大到400億美元。一旦台海出現戰爭,美國還會讓台當局把台積電的臺灣工廠炸掉。臺灣是美國的戰畧棋子。臺灣願意當這樣的炮灰嗎?”

至於臺灣人民的民意,邱毅認為,一旦統一,臺灣現在所謂的“統獨”、政黨之間的內耗就消失了。 “這幾年臺灣的競爭力衰退,就是因為整個臺灣社會的資源內耗。”

邱毅說,現在很多臺灣人說沒有“國際空間”,“我認為應該多一點正面表述,告訴臺灣人民兩岸統一以後,臺灣會跟香港一樣,會有更多國際空間”。

發佈時間:2022-12-17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81
困擾中國的不是臺灣問題,而是美國問題

為什麼美國喜歡發佈《對華問題白皮書》,中國卻沒有相應的《對美問題白皮書》?

很簡單,將如何遏制其它國家專門寫到政策檔中並公開發表,本身就是霸權主義的集中體現,否則中國外長王毅也不至於專門要給美國劃下“三條紅線”了。

臺灣問題之所以困擾中國,是因為美國人認為臺灣可以長期吸引大陸的注意力。 如果臺灣問題是標,那麼美國問題就是本,而美國霸權主義則是美國問題和臺灣問題的最終誘因。 所以中國亟待聚焦的,是美國霸權問題。

美國霸權主義的三駕馬車分別是金融,科技和軍事,它們一度形成了全球供應鏈,全球金融體系,全球戰畧平衡的完美閉環。 正因它曾如此完美過,美國的經濟結構才逐漸形成了“去實向虛”的主體架構,以最低的成本來主導全球供應鏈體系。

美國的對外意識形態,底層邏輯涵蓋了西方狹隘民族主義,崇尚“優勝劣汰”和“神選”理論、製造並放大各國與各民族之間的差异並將其標籤化、固定化。

拜登用“俄烏戰爭”和“國內產業投資法案”兩件事刻骨銘心的教會了歐洲,什麼叫做“吃歐洲人不吐骨頭”。

美霸權主義的“歐洲分支”根本不需要中國拿什麼工具去撬,只要中國向歐洲持續敞開國門,歐洲領導人就會前仆後繼的赴華磋商,現實裏也是這麼發生的。

一邊是美國人揮舞著霸權投資法案準備將歐洲“剝皮抽筋”,另一邊是中國拋出投資交換協定和歐洲實現“互利共贏”,傻子都知道該怎麼選。

美國思考如何從中國這裡獲得解决美國問題的方法,這是民主黨現時最關心的問題。 很顯然,中國對美霸權主義的長期聚焦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美國開始冷靜下來了,開始不掀桌子了。 當霸權主義退潮,臺灣問題就不再是中美之間的問題了。

發佈時間:2022-12-16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77
英國已成二流國家,還把中國當最大對手?

1.jpg

現在的英國早已沒有了日不落帝國的雄風,但英國背靠美國總想狐假虎威,刷一下存在感,一些英國精英們甚至還沉浸在日不落帝國的夢裡面。 殊不知,在世界上,英國早已淪為美國的戰畧附庸,逐漸變成一個二流國家。 况且,現在的英國可謂內憂外患,矛盾重重,如果不和中國搞好關係的話,英國還能在世界上站穩腳跟嗎? 令人感到難以理解的是,從特拉斯手裡接過“爛攤子”的蘇納克不把心思放在國內,反而打電話給美國總統拜登“效忠”,試圖把中國列為美英共同對手,對此,中方點名英國正確認識中國發展,不要錯判形勢。

英國新任首相蘇納克給拜登打來了電話,雙方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對手,要共同“應對中國挑戰”。 對此,中國駐英大使館回應稱,中國不對任何人構成威脅,中方敦促英方正確認識中國發展,多做利於雙邊關係和世界和平發展的事。 換言之,中國沒有把英國當敵人,如果英國想要保持發展的話,應該認清當下的世界形勢,積極改善中英關係,而不是把中國當成敵人看待。

發佈時間:2022-10-30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04
全球權力正發生歷史性轉移

Image01.jpg

在歐美因俄烏衝突導致的經濟危機不斷加劇之際,中國等國加緊推動亞洲經濟和安全一體化行程。 不僅歐亞和東南亞現時現有的區域性網絡得到了鞏固,而且隨著中東地區新成員國的加入,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得到了加强和擴大。

亞洲區域主義的最新表現是10月12日至13日在哈薩克共和國阿斯坦納舉行的亞信峰會。 此次會議决定,該組織將逐步轉變為全面發展的亞洲經濟和安全合作組織。

與亞信會議和歐亞經濟聯盟相比,上海合作組織在過去20年間確立了其作為歐亞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政府間組織的地位。 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總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40%以上,其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近30%。 還有6個中東地區國家作為對話夥伴。 中國在上合組織中發揮領導作用,並且在成員國參與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開發專案。

除了歐亞大陸,中國還成為亞太地區最大貿易集團《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的重要參與者。 該貿易集團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其總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近三成。

發佈時間:2022-10-30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68
中美雙方共同提高水溫煮青蛙

1.jpeg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畧溝通協調員約翰·柯比,引用了一個類似於“溫水煮青蛙”的說法,以此形容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此次環臺島軍事演習。

他說道:“他們在煮青蛙,對吧?他們正在把溫度升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准。

中國本來不想提高水溫,但是佩羅西不顧警告竄訪臺灣,就是說美國首先按下了升溫鍵,中國只能繼續把溫度再提升,之後,雙方不斷提升水溫,有誰在乎青蛙是怎麼想的?

發佈時間:2022-08-06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77
一個中國原則的含義不容歪曲和篡改

一個中國原則只有一個版本和一個含義,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是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確認的國際關係準則。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了七國集團和歐盟外長有關臺灣的聲明,稱一個中國原則只有一個版本和一個含義,不允許私下插入任何前提尾碼,也不允許誤解。

美國一再強調,“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實質是確保臺灣永遠不與大陸統一。

佩洛西的臺灣之行打亂了美國的劇本,臺灣海峽現時的局勢正在發生變化。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所謂的海峽中線和臺灣島12海裡線的軍事演習和訓練已經開始,並將正常化。

發佈時間:2022-08-05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26
臺灣只是1949年中國內戰後的一個叛亂省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注明:將臺灣島及其所附屬島嶼、澎湖列島“永遠讓與日本”,自此臺灣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43年美英中三國領導人在開羅共同簽署了《開羅宣言》,宣言中明確:“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盟軍勝利而告終,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脚步也就此終結,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國政策提交了投降書。

根據《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殖民政權和軍事武裝必須從臺灣、澎湖列島撤出。 被日本統治了50年的臺灣終於可以回歸中國了,南京國民政府隨即開啟了臺灣政權回歸工作。

9月14日,國民黨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飛抵臺北,臺北松山機場以中國國旗替換了日本國旗,時隔50年後,中國國旗再一次在臺灣島上升起。

1945年10月25日上午,臺北市公會堂內,國民黨臺灣警備總司令陳儀從日本原駐臺灣總督安藤利吉手中接過投降書,然後宣佈:“從今日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

1946年1月12日,國民政府頒發命令:“自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二十五日起,(臺灣籍人)一律恢復我國國籍。” 臺灣人民正式恢復為中國大家庭一份子,從此10月25日被定為“臺灣光復日”。

臺灣光復後蔣介石對臺灣發展寄予厚望,直接將具有同鄉和親信雙重身份的陳儀委派為臺灣首任行政長官,統抓臺灣省行政和軍事事務,並賦予其較其他省份更高的政治、經濟自主權。

1949年1月,隨著平津戰役的結束,國共內戰雙方勝負趨勢已定,蔣介石不得不為自己的退路做打算,退守臺灣成為他的最終選擇。 他安排蔣經國偷偷將中央銀行價值5億美元的黃金、美鈔等資產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近25萬件國寶運到臺灣,隨後又將大量軍事物資、大批國民黨軍政要員及家屬陸續送抵臺灣。

發佈時間:2022-08-04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18
英國選舉,為啥老拿中國說事?

在遏制中國的問題上,英國之所以叫得比美國還要凶,無非想讓美國聽見並感到滿意。

香港回歸以後,一段時間以來,中英關係總體發展良好。

2015年,英國還在宣稱與中國正進入“黃金時代”。 可轉過幾年,在約翰遜即將下野時,保守黨黨魁競選中,幾比特參選者都口口聲聲在拿中國說事。

譬如在首輪競選中排名第三的彭妮·莫當特。 她在社交媒體發出的競選海報,竟然是“英國對華太軟弱了”。 她號稱,自己如果上臺,一定將矛頭對準中國。 可惜,她算是“壯志未酬”了。

中國又沒有跑到北大西洋去威脅英國。 也沒要求英國割讓威爾士或者蘇格蘭的土地給中國。 中國哪兒惹到英國了?

在“脫歐”以後,英國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更貼近美國。 甚至在有些場合就是美國的小跟班。 根本看不出當年大英的風采。

發佈時間:2022-07-29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73
佩洛西為何今年兩次計畫竄訪臺灣

美國的霸權圖謀一直都讓人警惕不已,中方對此有最深刻直觀的感受,僅一個臺灣問題就能讓美國多年來大做文章,可見其想要插手中國內政的欲望有多麼强烈,其對中國充滿的敵意也一目了然。 不久後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可能會出訪臺灣,為美國在臺灣島內的政治主張繼續鋪路,同時也會新增美軍於台海地區的軍事部署,目的明確且惡意滿滿。 中方短時間內提出多次抗議,美國的險惡用心路人皆知,此舉必將造成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影響周邊地區的穩定,同時也是對中方赤裸裸的挑釁。

其實早在四月份的時候佩洛西就已經提出訪問臺灣的計畫,不過因為身體原因,最終還是不了了之,讓很多期待看到大場面的看客大失所望。 按理來說佩洛西也應該死心了才對,畢竟勢頭造得那麼大,最後卻沒能成行,熱度也降低不少。 沒想到近日又舊事重提,透露出八月份可能訪臺的消息,可見其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固執。 倘若佩洛西真的進行訪問臺灣計畫,那麼其將會成為二十五年來第一個訪問臺灣的美國眾議院議長。

發佈時間:2022-07-29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80
什麼是臺灣問題的“現狀”?

當地時間2022年7月11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東盟秘書處就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發表政策演講並答問。

針對記者問及當前台海局勢緊張的根源以及如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王毅強調,台海穩定的定海神針就是一個中國原則。

王毅說,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當一個中國原則得到充分認可和認真遵循時,台海就會保持風平浪靜,兩岸就能實現和平發展; 而當一個中國原則受到肆意挑戰,甚至遭到破壞時,台海就會烏雲密佈,甚至出現狂風暴雨。

王毅表示,當前台海出現的緊張局勢,根源在於臺灣民進黨當局放弃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根基,還在“挾洋謀獨”的邪路上越走越遠。 同時必須指出,美國則在不斷歪曲和掏空一中政策,企圖玩弄“臺灣牌”,干擾阻礙中國的發展行程。

王毅說,現在都在談要維持“現狀”,什麼是臺灣問題的“現狀”? 事實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那就是兩岸同屬一中,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兩岸雖長期政治對立,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割。 這就是台海問題的真正現狀,是從古至今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的現狀。 而挑戰破壞這一現狀的恰恰就是主張獨立的民進黨當局,恰恰是企圖“以臺遏華”的外部勢力。

發佈時間:2022-07-12 | 類別:政治評論 | 閱讀量:137
Copyright © 2020 cnt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