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注明:將臺灣島及其所附屬島嶼、澎湖列島“永遠讓與日本”,自此臺灣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43年美英中三國領導人在開羅共同簽署了《開羅宣言》,宣言中明確:“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盟軍勝利而告終,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脚步也就此終結,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國政策提交了投降書。
根據《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殖民政權和軍事武裝必須從臺灣、澎湖列島撤出。 被日本統治了50年的臺灣終於可以回歸中國了,南京國民政府隨即開啟了臺灣政權回歸工作。
9月14日,國民黨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飛抵臺北,臺北松山機場以中國國旗替換了日本國旗,時隔50年後,中國國旗再一次在臺灣島上升起。
1945年10月25日上午,臺北市公會堂內,國民黨臺灣警備總司令陳儀從日本原駐臺灣總督安藤利吉手中接過投降書,然後宣佈:“從今日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
1946年1月12日,國民政府頒發命令:“自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二十五日起,(臺灣籍人)一律恢復我國國籍。” 臺灣人民正式恢復為中國大家庭一份子,從此10月25日被定為“臺灣光復日”。
臺灣光復後蔣介石對臺灣發展寄予厚望,直接將具有同鄉和親信雙重身份的陳儀委派為臺灣首任行政長官,統抓臺灣省行政和軍事事務,並賦予其較其他省份更高的政治、經濟自主權。
1949年1月,隨著平津戰役的結束,國共內戰雙方勝負趨勢已定,蔣介石不得不為自己的退路做打算,退守臺灣成為他的最終選擇。 他安排蔣經國偷偷將中央銀行價值5億美元的黃金、美鈔等資產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近25萬件國寶運到臺灣,隨後又將大量軍事物資、大批國民黨軍政要員及家屬陸續送抵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