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代聯合報
China New Time Union Daily

首頁 / 旅行風光
爨底下四合院的構造特點
發佈日期:2021-07-28 | 關鍵字:爨底下 | 閱讀量:554

爨底下的四合院與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等地方。 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門樓開在那邊,中軸線在哪兒,全部靠風水學所規範。 它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其建築思想相同。 在工藝上也講究幹磨細擺,磨磚對縫。 不同之處是,東西厢房向院中央縮進,降低占地面積,二進院中,內宅與外宅的中軸線上,不建垂花門,而建三間五檁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穿堂屋東側開二門,大門開在前院東南角。 雨水從大門左側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為四梁八柱,厢房為三梁六柱。 牆體四角硬,房頂雙坡硬山清水脊,房脊兩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房內設土炕、地爐,方磚鋪地,條磚牆裙。 門及其窗的窗櫺多富於變化:工字錦、燈籠錦、慷慨格、龜背錦、滿天星、一馬三箭、及其斜插欞字等。 地基四周全用條石砌成,房兩側牆腿下有迎風蓋板,其石雕花紋繁多而不雷同,有慷慨格、斜方格、水波紋或花卉吉語等。

1.jpg

從屋頂構造的角度講,爨底下村民居的屋頂,大多以當地人稱為“撐坡”的管道形成,換句話說,就是以屋架作為屋頂的承重結構。 有趣的是,當地人的這種叫法,與當前對平屋頂結構找坡的提法頗為一致。 另須注意的是,這裡的屋頂基本上均採用有緣作法,這與在民居建築中,人們雖然有門第、等級等觀念,但崇尚簡樸、盡可能利用當地資料,及盡可能的以小料代替大料等傳統的建築觀念對人們的影響也極為深遠有關。 與此極為相似的一點是,在爨底下村亦可見著採用硬山承檁的管道形成的屋頂,這除了建造習慣等因素外,顯然有“民居文化”的痕迹。

爨底下村的建築,用規則的抬梁式木構架作為單體建築的承重結構,週邊磚牆砌築大多採用腹裏填餡和真磚實縫或牆面抹灰勾縫,個別有磨磚對縫的做法,這是典型的民居作法。 硬山墀頭上有的還雕有花飾,給人以美的享受。 後簷牆的簽尖一般採用饅頭頂。 使單體建築協調美觀。

2.jpg

爨底下村整個山村是環繞著一個突出的山坡建造的,但是多數合院的縱軸線與其所在位置的等高線基本上是垂直的。 這種佈置管道從建築技術的角度來看,有利於解决建築的朝向、通風,且有利於在平面展開的密集型建築聚落中新增日照等。 尤其當我們考慮到四合院一般採用南北軸線長,東西軸線短,整個山村位於陽坡,及強調正房的方位、朝向等,就更容易理解這種佈置管道的合理性。 當然,採用這種佈局管道也有其缺點,即解决排水問題比較難。 但這也正好從反面說明了一個問題,即為什麼我們會在爨底下村這個幾百年前的古山村中看到非常健全的有組織分區排水系統。

3.jpg

爨底下村在建築構造方面的另一特色,是川底下村中那種隱於屋頂或牆角的煙囪。 在爨底下村幾乎見不到那種通常的高高升起的煙囪。 從科技層面上來講,爨底下村的這種煙囪的設置方法是極有道理的。 設於牆角的煙囪,或處於背風的角落,或處於一個上升的渦流區中; 而設於坡屋頂上,又幾乎被坡屋頂掩隱的煙囪,即使處於迎風面時,也處於一個微負壓區中; 而位於山谷陽坡的村落,一般也處於上升氣流的影響區之中,這種種情况都是有利於排烟的。 這一點,對於有山地風存在的山村建築來講,是十分重要的。 當然,這種隱而不見的煙囪,也為這個古山村平添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當從對面那看似無煙囪的坡屋頂上飄出一縷薄如霧靄的煙雲時,不由令人產生許許多多的遐想。



Copyright © 2020 cntud.com